清华大学慕课下载:结点电压法
类型:公开课
主讲人:格非,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,著名作家,学者生于1964年,江苏丹徒人。19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,是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。2001年调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,现为中文系教授,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,主席团成员,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。主要从事教学、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。代表作有《人面桃花》《山河入梦》《春尽江南》《隐身衣》和《望春风》等,其作品获鲁迅文学奖、老舍文学奖、茅盾文学奖,并被翻译成近20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。他的学术专著《小说叙事学》《文学的邀约》《雪隐鹭鸶——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》等多次再版,在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,其教学工作已逾30年,多次受到学校嘉奖。2017年,格非作为发起者和负责人,在清华大学设立了“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”,致力于国际文学交流、国内作家工作坊以及校园文学创作指导等工作。
陈来,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,著名国学家,哲学家、哲史学家,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,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 哲学研究中清华学派的重要传承人,师从张岱年先生、冯友兰先生。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,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、宋元明清理学、现代儒家哲学,其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领先水平。 已出版《朱熹哲学研究》(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1988),《朱子书信编年考证》(上海人民出版社,1989),《朱子哲学研究》(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0)等三十本学术专著。多部著作与论文被译为英文、日文、韩文等。
李强,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,著名社会学家,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,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院长,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现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。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与流动、贫困问题、收入分配问题。 著有《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》、《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》、《中国水问题:水资源与水管理的社会学研究》、《社会分层十讲》、《社会分层十讲》等。
万俊人,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,著名伦理学家,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、哲学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兼任中国伦理学会会长,国家“马工程”《伦理学》首席专家兼召集人等。 目前学术研究方向集中于伦理学、应用伦理学、西方伦理学史和政治哲学等方面。迄今已出版学术专著《现代西方伦理学史》、《伦理学新论——走向现代伦理》、《道德之维——现代经济伦理导论》、《寻求普世伦理》等20余部(卷);出版译著《自为的人》、《政治自由主义》等20余部(卷)。
彭林,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,1949年生于江苏无锡,历史学博士,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、博导,中国经学研究中心主任,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学术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,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,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,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,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学术研究部主任,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,京都大学、香港城市大学、台湾中正大学等校客座教授,法国人文之家、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访问学者。著有《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》《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》《中华传统礼仪概要》《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》《三礼研究入门》等,点校《周礼注疏》《仪礼注疏》《礼经释例》《观堂集林》等,发表论文百余篇。在清华主讲的“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”与“中国古代礼仪文明”课,均被评为“国家级精品课程”;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、宝钢优秀教师奖、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奖、清华大学首届“十佳教师”等奖项。
汪晖,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教授,清华大学中文系、历史系教授,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 中国思想史、中国现代文学等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 著作《颠倒》、《短二十世纪: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》、《文化与政治的变奏:一战与中国的“思想战”》、《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》、《声之善恶》等。
郝景芳,清华大学 科幻作家 2006年,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。 2006-200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,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毕业。 2016年8月,小说《北京折叠》获得第74届雨果奖。
学院介绍:清华大学(Tsinghua University)是国家“211工程”、“985工程”建设大学,是中国顶尖学府C9联盟,以及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、环太平洋大学联盟、清华大学—剑桥大学—麻省理工学院低碳能源大学联盟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。在百余年间,清华以其卓越的人才培养和学术贡献,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并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。
课程介绍:“人文清华”邀集清华大学最优秀的人文社科学者,阐述经典学说、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。选课同学听名师主题演讲,观看学术对谈,在助教带领下精读大师著作,完成课堂讨论与课程作业。本学期暂定推出七位著名学者的课程,分别是著名作家格非,国学家陈来,社会学家李强,伦理学家万俊人,历史学家彭林,思想史家、文学史家汪晖,科幻作家郝景芳。每位学者一个单元,共7个单元,均包含以下内容:
1、 授课1:听学者讲座,深入探究本学科的一个重要问题;
2、 授课2:长篇访谈视频,呈现该学者的学术研究概貌和思想脉络;
3、 课外阅读:由每位学者的博士生带领阅读一本经典著作;
4、 课堂讨论:由每位学者的博士生组织并带领专题讨论;